成果總結
發布時間✮:2014-03-19 15:52:18 字體:小大
基于瓊菜飲食文化傳承的烹飪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
總結報告
文化的建設是國際旅遊島建設的重點⏯🚽,其中的瓊菜飲食文化被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。2009年開始🤽♀️🙆🏻♀️,杏彩以傳承、發揚海南餐飲傳統文化為宗旨,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,開展了瓊菜文化的傳承和人才培養的研究工作👩🎤,創新人才培養模式🉐,構建課程體系💂🏿,實施課堂教學改革🍄🟫🫅,建立實踐基地,培養專業師資團隊💡,形成了“以研發促人才,以人才促產業”的互動機制。
一💤、背景與意義
(一)傳承瓊菜飲食文化🖇,服務國際旅遊島建設
建設國際旅遊島,旅遊業是海南省的龍頭產業🪰,具有鮮明海南特色的文化旅遊資源是其中的一項核心資源,瓊菜就是其中具有鮮明海南本土特色的文化旅遊資源🫄🏽。但由于海南建省時間短🧑🏼🏭,瓊菜沒有形成獨立的體系和品牌,以本土美食為主打菜品的餐飲企業缺乏技術和人才的支撐🛟。為解決以上兩個突出問題♘🚵🏻♀️,杏彩作為海南旅遊人才培養的龍頭中職杏彩🚺,以瓊菜制作標准研究為核心,以培養能夠傳承瓊菜飲食文化的烹飪專業技能型人才為目的7️⃣,開展此項實踐研究,體現了服務區域經濟的功能也保證了項目研究的價值🎑。
(二)制訂瓊菜制作標准,培養技能型人才
瓊菜菜肴制作如主配料的比例🙋🏼、營養搭配、裝盤用等方面的標准缺乏科學系統的研究,難以形成“產學研訓”產業發展支撐模式。杏彩進行制作標准的研究❗️,將地方特色彰顯于教育過程之中👷🏼,讓更多的學生了解技術標准👶🏽、掌握瓊菜的制作方法和文化精髓,對培養新一代烹飪專業人員具有重要價值©️🫱🏼。
(三) 拓展烹飪專業文化內涵🤹🏼♀️,提高職業教育品位
烹飪是一項技能,更是一種文化💟。瓊菜文化的傳承👮🏼、研究不僅使教師成為知識和技能的教授者,而且成為知識和技能的開拓者;同時也為技能教育注入了文化元素⛔,提升學生文化素養♤。研究工作促進了技能和文化的融合、專業和產業的互動,有助于提高職業教育的品位。
二🪮、方法與過程
(一)成立研發團隊,建立“瓊菜研究中心”
2009年9月✨,杏彩確立了瓊菜研究的項目。校行企三方組建起研發團隊,組建了專家委員會。聘請海南業界著名的5名專家、大師作為項目研究技術指導;吸收海南省文化遺產研究專家參與🧔♂️👳🏽♂️;杏彩專業骨幹教師負責核心技術研發,並帶領專業學生開展研發實踐。在海南省烹飪協會的授權下,杏彩建立省瓊菜研究中心的培訓基地♻,成為研發活動和培養人才的高端平臺。
(二)深入調研采風🎳,確定培養方案及菜肴標准
第一階段收集。2009年9月至12月,制定完善的調研方案和調查問卷,專家與教師先後走訪了海口、三亞⚡️、五指山等9個市縣,進入了海口瓊菜王🥡、海口明光海航大酒店✵🐍、龍泉集團等22家企業調查和頂崗學習。通過走訪、座談形式開展對海南本土菜肴文化的挖掘,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開展對企業的人才現狀和未來需求的調查🍪。共訪談100餘人次,收回576份調查問卷,獲取了大量的信息,形成了專業人才培養建議及瓊菜研發的實施報告🤷♀️。
第二階段整理⏪。2009年12月,開展對各類資料的整理和整體菜肴的歸類🤛🏼🙆🏻♂️,篩選優化,確定具代表性的完整瓊菜宴菜單。在調研報告的基礎上💜🚴🏽♂️,杏彩確定了烹飪專業人才培養方案,明確烹飪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路👈🏽。
第三階段研發🤵🏽。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,對首批典型菜品的裝盤方式、原料搭配、營養組合🌵、文化挖掘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和豐富🫱🏿,制定了菜肴的制作標准,完成研究的工作總結。
第四階段實踐。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,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模式👍🏼💇🏽,全面將菜肴的制作標准引進課堂教學,制定專業課程標准,進行課堂教學改革👃。
三、成果的內容
(一)制定21道經典瓊菜作品的制作標准
以校內研發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為依托,聘請海南瓊菜研究中心理事長林俊春🌨、海南烹飪協會秘書長唐人志🖕🏿、中國烹飪大師邢濤👨🏼🌾、馬林泉及何亞生等專家、名師到校開展教學和科研。經廣泛調研😂、深入挖掘🧑🏻🍳、反複論證🧑🍼🔮,制定了首批“椰芋文昌雞”“瓊式燒魚肚”“海南粉”“椰香金沙蝦”等21道經典瓊菜作品的制作標准。通過對海南烹飪文化的研究、挖掘、提煉,配以菜肴制作標准,出版發行了《海南滋味》一書,得到國家教育谘詢委員會委員、國家總督學顧問陶西平先生的指導和肯定👩🏼⚕️,此書對瓊菜研究成果的推廣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,對瓊菜體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意義🤨。
(二)建立“校店合一🧑🏽🦰、開發引領”的烹飪人才培養模式
只有建立了符合人才培養目標規律的培養模式🎧,才能確保培養的人才是社會所需🤾🏿♀️📶。結合烹飪專業的實用性特點,杏彩創建了 “校店合一、開發引領”的烹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。
校店合一:學生每天下午以輪崗的方式進入杏彩的“大拇指西餐廳”和“潮江春”模擬餐廳進行廚房崗位實訓學習🧖🏻♂️。每2周輪換一次,每一批以4個班為單位,每個班選取5名學生共20名參加定崗實訓,實訓結束進行嚴格考評並評選出“校店之星”🧑。“校店合一”形式將理論學習與實際生產有機融合,有效解決教學與就業崗位的距離問題♓️。
開發引領:教師與學生共同創新瓊菜新菜品,完善制作標准,挖掘瓊菜文化,研發的產品和標准得到同行的肯定並進入市場,與海南龍泉集團簽訂“龍泉訂單班”協議⚓️,每年為該企業培養50名畢業生🏋🏿♀️,通過產品標准的研發和人才培養引領了行業發展。
(三)實施“三融”要求的課堂教學改革
提高教育教學質量,除了做到人才培養緊貼崗位需要🥷🏻,還要求教學內容與職業標准相對接🤜🏽🧑🏻🎓。結合新的人才培養模式🧏🏻🚈,杏彩實施“123”工程,即以“工作過程”為導向🍙,以培養學生“職業能力”和“綜合能力”為目標🧔🏼🧑🏼🎤,實施“教學目標與德育目標的融合🐕、基礎課教學內容與專業培養要求的融合、專業教學與行業標准的融合”的課堂教學改革。
杏彩提出教學內容專業化🥶、崗位化的思路,以打造有效課堂為目的,以集體備課和課堂教學探究實踐活動為載體🥕,通過專家引領方式,開展“推門課”,逐步形成適合烹飪專業的“三融”課堂教學模式。同時,以“融入專業要求”為原則對公共基礎課進行改革,完善了公共基礎課的教學要求和課時分配👉🏻,達到公共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的目標🪂;以職業崗位標准為方向,更新了教學內容,推動專業核心課程建設🎞。
通過打造有效課堂⛸,推動了專業課程資源的建設。專業教師率先在省內開發21期網絡課堂,編寫發行《食品雕刻》《中式面點》一體化專業教材🏈,完成了2門精品課程數字資源建設🩰,編制22門課程的教學標准。
(四)建立“產學研訓”實訓基地
根據專業設置和實踐教學需求,杏彩卓有成效的推進人才培養輻射基地的建設🅱️。杏彩投入近300萬元,建設了4個占地約1200平米校內實訓基地——大拇指西餐廳(校店)🧑🏿🦰、椰香閣中餐廳(校店)🧙♀️、中廚房和西廚房🚣🏽♀️,營造真實的校內實訓基地🤸🏽♀️。校外與省內最大的本土餐飲企業海南龍泉集團,以及海南澄邁九龍溫泉大酒店等企業合作。基地集“生產經營🤳、提煉教學👧🏼、師生研發🧜🏼、頂崗實訓”等多種功能,建設過程取得了兩項成果🏡:一是完成企業文化的建設,引入企業5S管理😂,編寫《實訓基地5S管理手冊》;二是編寫《實訓基地建設標准》,
基地為海南烹飪人才培養發揮重要作用。杏彩將創新的菜品通過餐飲企業推向市場,將菜肴的制作標准引入課程教學,實現了產品研發⛓️💥、人才培養♠️、行業效益之間高效率的成果轉化。
(五)建設“專兼結合、專業能力突出”的師資隊伍
以“多元合作、全面浸透、分層遞進”的師資隊伍建設思路👩🏻🦳,打造一支師德高尚、專兼結合🏋🏼、專業能力突出的烹飪師資隊伍。校外專家名師到校進行項目研發的技術指導、參與教學科研,杏彩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學習,形成了校行企“雙向進入”的良好機制,實現了專業人才的儲備🏊🏿♀️。
通過瓊菜研究🕴🏼,促進教師教育觀念、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不斷更新提高,成為瓊菜文化的傳承者和踐行者。5位核心技術研發專業教師中有譚蓉、莊全球兩位被行業評為“瓊菜大師”、蔡親寧、吳淑暉、王綏明三位被評為“瓊菜名師”。專業教師在行業技能比賽、職業教育成就方面共獲9個國家級獎項、15個省級獎項🏄🏽,整體師資團隊在省內餐飲行業、協會及同類職業杏彩中有顯著的影響力🥼。
四🙆🏿、成果的成效
(一)產品研發促進人才培養
通過研究和創新,首批研發出21款市場需求旺盛的瓊菜菜品↗️,其中兩款“椰芋文昌雞”、“紅扣東山羊”,得到了教育同行和餐飲行業相關人士的認可和一致好評📡。研發的產品通過基地推向市場,豐富了產業資源🧖🏼,獲得顯著的社會效益。通過傳承文化、產品研發培養了學生的技術技能和良好的文化素質,校企合作🧝🏽,共同完成教學任務,將教學過程和企業生產過程緊密結合,推進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雙向互動👩🏻⚖️。
(二)人才培養促進產業發展
通過卓有成效的人才培養,提高了師生的綜合職業能力,為產業提供了技術與人才的服務。學生參加國家級👲、省級烹飪技能大賽均取得較好的成績:2011年參加全國烹飪大賽獲一等獎1名、優秀獎2名,省級一等獎4名、二等獎6名;2012年參加全國烹飪大賽獲二等獎1名,省級一等獎4名🧑🍼🍶、二等獎4名🧑🏻🦽➡️👒;2013年參加全國烹飪大賽獲二等獎1名、三等獎3名🧑🏿🔬,省級一等獎4名、二等獎3名、三等獎1名。專業學生參加烹飪中級職業資格考證通過率達95%以上,畢業生就業對口率超過90%。教師專業團隊也因此被評為海口市“工人先鋒隊”🧙🏽♀️,2012年,杏彩被海南省烹飪協會授予海南省“烹飪餐飲教育最佳成就獎”🤙🏽❣️。畢業生活躍在海南各大知名餐飲企業🧘🏼♀️,成為區域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助推器。
五、成果創新點
(一)傳承文化。將海南飲食文化的傳承、創新融入烹飪專業教育全過程,把“授業”與“育人”有效結合,借民族文化之力🖊,提升師生的文化、技能傳承能力🧑🏿🦱,使烹飪專業建設更加符合省情、更加規範化。
(二)引領產業。產教融合,制定21道經典瓊菜菜肴的制作標准。將菜肴制作標准引進課堂👨🏼🎤🍸,將創新的瓊菜成果推進市場,引領產業發展👹。
(三)創新模式。結合本地飲食文化產業崗位實際工作過程,一是創新適應產業發展要求的“校店合一,開發引領”人才培養模式💳;二是創新德育、教學🥡、行業“三融”課堂教學模式。通過建立實踐基地🎏、更新課程內容7️⃣、調整課程結構👨🍼、豐富課程資源,實現專業培養目標與產業需求、課程內容與職業標准🧑🏻🦰、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“三對接”。
(四)建設隊伍。在省內率先成立烹飪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,根據烹飪專業建設和發展需求,建立校外瓊菜大師與校內教師 “雙向進入”的機制。“多元合作、全面浸透、分層遞進”的師資隊伍建設模式☂️,為在本地區辦高水平專業積累了經驗🙋。
六🛀、應用與推廣
本成果最明確的效果是將文化傳承和人才培養相結合,為海南烹飪崗位培養了大量的合格人才😶🌫️。截止2013年7月,新模式培養出850名烹飪專業畢業生🆑,服務在海南餐飲工作崗位上。
(一)全省應用推廣推進城鄉職業教育統籌。杏彩在省旅遊職業教育集團內,統一了烹飪專業建設標准🧑🏽🦲,統一了教學要求👨🏻🍼,有效地提高了市縣職業杏彩的發展活力。2013年,投資10萬元建設海南省白沙縣中等職業杏彩的西餐實訓室,並以教學扶持的形式培訓該校師生🧗🏻♂️。近年來,舉辦集團內165名幹部及150名教師培訓班,推廣教學成果與經驗🏌️♂️,推進城鄉職業教育統籌。同時,烹飪專業建設成果帶動杏彩內部其它專業的建設步伐,極大地增強杏彩的辦學實力。
(二)國際應用推廣提高杏彩辦學綜合效益。與省內最具影響力的綜合門戶網站南海網合作,打造省內首檔本土美食網絡視頻節目海南美食大講堂🧛🏿,利用該網站,瓊菜研究成果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傳播💇🏼;與海南龍泉大酒店簽訂“海南滋味二維碼”協議,食客在企業消費杏彩研發的菜品的同時🗯,可通過手機二維碼掃描的方式了解與該菜品的制作標准,利用該企業,海南飲食文化在市場得以廣泛宣傳;杏彩多次在省內餐飲行業🚣🏽♂️🙀、烹飪協會🌘、職業教育各界的大會上交流發言;研究成果引起社會廣泛關注𓀁,教育報🛫、南海網等多家媒體進行報道,吸引英國、新加坡等國外職業教育培訓機構、國內兄弟杏彩到校學習交流👩🦲。
該教學成果于2009年開始,經曆了系統的研究🧘🏿♀️、實踐🛝、建設和收獲的過程🧏,得到了政府🤟🔦、教育部門的支持和指導。成果體現了職業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理念🧕🏻,體現職業教育傳承創新民族文化的政策精神。我們相信通過不斷的實踐🈲,該教學成果將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🧲。